公众号

弘扬传统文化 唱响革命文化 做大本土文化

2012-10-11

 

2008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巩固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重要载体、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建设的亮点工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抓手,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文化活动,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唱响革命文化、做大本土文化,着力打造汇聚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精神的活动品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一、以文化新城建设成果为平台,着力培育节日主题活动品牌
2001至2010年,东莞致力于实施“文化新城”发展战略,形成了“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和音乐剧之都”为重点的“三城一都”良好发展格局。“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依托文化新城建设丰硕成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不断提高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水平。
一是从文明创建中拓展。3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塑造城市的文化“内核”和精神气质,以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成立“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委会,加强策划指导,强化统筹协调,落实经费保障。主题活动在范围上扩大、在时间上延续、在水平上提升,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从镇街文化中整合。活动组委会集中运作管理“洪梅花灯节”、“东坑卖身节”等40多个活动项目,统一主办单位、组织机构、活动标识,统一发布活动信息、主题歌,进行集中宣传推广,全市一盘棋办“大活动”。全市文化资源实现了由分散向集聚转变,活动组织由“各自为阵”向“协同作战”转变,活动规格档次明显提高,整体品牌效应显著增强,形成“一镇一品牌”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是从广场文化中提升。经过10年的“广场文化之城”建设,511个文化广场遍布城市每个角落。东莞整合各镇街开展的主要广场文化活动,在市级层面进行管理,打造出“绚丽大舞台”、“都市彩虹”、“市民学堂”、“粤韵金声”、“广场集体舞大赛”、“越唱越红”等一大批常态性广场活动品牌。今年以来,东莞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全市所有社区(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五个有”达标。依托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东莞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整合民族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和当地特色节日的文化资源,努力推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人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使广大市民群众在节日文化的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世界、提升道德境界、提高文明素养。
一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春节之庆、清明之思、端午之忆、七夕之爱、中秋之韵、重阳之孝”为主题,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思想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载体,推动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现代公民文化需求相吻合,实现变抽象为生动,变说教为渗透,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在参与中深刻体验民族文化的特色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如,端午期间,东莞统筹整合全市水乡片、沿海片等10镇街龙舟活动,成功举办首届“东莞市龙舟文化节”,大力弘扬了“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展示了东莞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神风貌,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凝心聚力。实践表明,传统节日文化经过整合包装并融入时代元素,不仅能焕发出强大活力和感染力,更能发挥出凝聚民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纽带”作用,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二是积极唱响革命文化。紧紧围绕唱响革命文化这一主题,以劳动节、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历史纪念日为载体,依托鸦片战争抗英、东江纵队抗日等教育资源,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活动,引导人们缅怀革命先贤的不朽事迹,永葆振兴中华的进取精神。如,清明期间,依托东江纵队纪念馆举办“我们的节日”之传承东纵薪火唱诵活动,依托石碣袁崇焕纪念园、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雄”活动,增进市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今年以来,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举办以“神州飘红,莞邑放歌”为主题的2011大岭山红色文化节、“永恒的红色——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等系列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实践表明,整合创新后的革命传统文化活动,深受全市群众喜爱和欢迎,提升了本地红色旅游资源影响力,推进了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努力挖掘本土文化。东莞从自身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传承、整合、弘扬本土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来做文章。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开展“洪梅元宵花灯节”、“端午龙舟文化节”、“望牛墩乞巧节”、“凤岗客侨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深化拓展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大力拓展传统文化外延,科学甄别,去劣扬优,赋予文化活动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整合创新东坑“卖身节”,弘扬“劳动光荣、勤劳致富”创业文化,把古代“卖身节日”变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幸福节日”。做好地方传统节日研究阐释工作,将《东莞民俗节庆文化挖掘整合研究》、《中堂龙舟景民俗活动探源与龙舟民俗文化产业研究》列为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三、以构建和谐幸福精神家园为目标,真正做到群众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文化共享,切实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真正做到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精神家园。
一是实现市民与“文化惠民”零距离。牢固树立“文化民生”意识,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推进文化惠民的重要抓手,让群众当主角、唱大戏,实现市民与“文化惠民”零距离。广大市民群众通过主题活动,依托500多个文化广场、社区(村)“五个有”文化设施等阵地,找到了自我表现、自我娱乐、自我服务的平台,参与文化建设的奔头越来越大,参与活动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开展活动的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主题活动实现“三个转变”:队伍由以外请团队为主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转变,供给由以阶段性为主向常态化转变,投入由文化系统“内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2008年以来,每年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近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并且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特色鲜明的“我们的节日”活动体系,推动32个镇(街)全部成立镇级文联,每个镇街全部建成至少一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建成“中国荷花艺术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等10多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二是引领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转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让人们在参与体验中获得思想教益、陶冶性情兴趣、提升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广泛凝聚思想共识,主题活动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群众面前,用东莞改革开放令人信服的巨大成就振奋人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市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增强市民根脉情怀,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端午龙舟文化、元霄花灯文化、七夕文化、家婚俗文化、“卖身”文化等散落于东莞民间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规范和提升,创造出新形势下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新形式,有效引导广大市民尊重传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营造良好道德风尚,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主题活动全过程,生动展现道德模范感人事迹,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以丰满、亲切、生动的艺术形象把道德追求传递给群众,筑牢人们道德底线。培养文化志趣爱好,主题活动以公益化、便利化、特色化、品牌化等优势,推出音乐剧《蝶》、舞蹈《绣》、女声独唱《梦·乡情》等数百件文艺精品,吸引市民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培养文艺爱好、高雅志趣和文化消费意识,自觉摒弃颓废庸俗的生活方式。
三是塑造健康幸福的良好社会心态。坚持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倡导幸福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主题活动在引导市民群众参与体验 “幸福节日”中,通过文化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使人们更好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实现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推动全体市民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积极进取对待工作,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在知足、乐观、理性、平和中体验幸福的真义,以精神文化的充实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主题活动成为凝聚600多万新莞人的精神纽带,持之以恒增进了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五湖四海,以莞为家”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推动他们融入东莞、热爱东莞、扎根东莞。

四是加速文化经济的创新融合发展。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特点,“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把弘扬文化传统与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更好结合,推动社会资金、企业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推进节日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推动文化创意、动漫设计、演艺娱乐等与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商贸交流和招商引资,更好地把丰富的节日资源转化为节日经济优势,极大地加速文化经济的创新融合发展。如,桥头镇荷花艺术节共吸引25家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实现“零投入”。寮步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系列“香产品”,建设香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香市文化产业发展已显勃勃生机。2008年以来,主题活动共吸引6000多万人次参与,极大拉动了东莞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等第三产业的消费,使节日文化成为东莞经济增长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