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捐赠毕生积蓄的汕头籍院士郑儒永:祝愿家乡加快发展,父老乡亲生活幸福

2019-04-08



近日,年近九旬的汕头籍中科院女院士郑儒永再次成为全国媒体聚焦的热点人物,这位建树卓著的女学者作出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与老伴黄河研究员一起将毕生积蓄150万元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永久性的“郑儒永黄河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学子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负时光、努力向上。对此,郑儒永院士的诠释只是寥寥数语:“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



▲88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郑儒永院士和90岁高龄的老伴黄河研究员。



郑儒永是我国著名的系统真菌学家,原籍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村,这里也是“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的家乡。


消息传来,家乡父老乡亲倍感自豪与振奋,“南粤杰出慈善大使”、潮区成田镇公益慈善会会长马灿镇盛赞“郑儒永院士是成田人民的骄傲”。


日前,记者通过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联系采访郑儒永院士。郑老表示近期预约采访太多,她现在因为岁数大了精力有限,不能再接受走访慰问和采访活动,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她还特别表示,她对潮汕地区是有感情的,诚挚祝愿家乡加快发展,父老乡亲生活幸福。




▲郑儒永伉俪近照



出身名门 

心系科学建树卓著


本报老读者对于郑儒永院士,应该不会感到陌生。2005年初冬,本报记者李凯、蔡毓生专程前往北京采访了一批潮籍院士,并在同年12月21日的《汕头日报》上刊发了近3800字的长篇人物专访《永远与时间赛跑的科研女杰———访潮籍中科院女院士郑儒永》,详细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郑儒永的父亲郑铁如是我国著名金融家、银行家,历任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郑铁如1887年出生于成田镇上盐村(原名盐汀乡),早年留美专修金融科系,归国后曾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师和教授,1921年后历任中国银行汕头支行行长、汉口分行副行长、香港分行经理等职务。他一生追求光明与进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独到见地,深得周恩来总理器重。1973年5月18日,郑铁如先生在香港逝世,周恩来总理发去唁电表示深切悼念,电文追述及赞扬了他为新中国作出的贡献。


郑儒永1931年1月出生于香港,日寇占领香港后,她被迫与兄弟姐妹一起开始了逃难生涯,先后辗转桂林、贵阳、重庆、广州等地。1953年,她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植保专业毕业,同年进入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在戴芳澜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真菌的系统分类研究工作。


郑儒永曾表示父亲和老师是对她一生影响最深的两个人,父亲郑铁如先生的正直、爱国、清廉、俭朴,老师戴芳澜教授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成就,都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郑儒永硕果累累,她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其主编的《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时至今日,郑儒永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她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还先后参与创办了我国各种重要真菌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及刊物,参加了多种工具书、教科书、大百科全书的编著工作,并促成了我国与国际间的真菌学术刊物、真菌菌种和标本的交换。她历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真菌协会亚洲国家发展真菌学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1983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工作玩命

每天站立八九小时


郑儒永院士的勤奋与毅力是惊人的,“工作太玩命”是同事和亲人对她的真切评价。长期在显微镜前忘我工作,使她患上了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等病症。2004年,她的脊柱被“钉”上了2根钢柱和10颗钢钉,医生告诉她每天只能坐一个小时,其余时间必须站着或躺着。从那时起她就基本无法坐着工作,于是垫高了自己的办公桌和实验台,每天坚持站立八九个小时,无论是观察显微镜、撰写论文还是手绘真菌图谱、查阅文献,都是站立着完成的。目前,88岁高龄的郑儒永每天仍然坚持工作、培养学生,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


郑儒永对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既严格要求又悉心指导。她直接培养的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均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位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其所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白逢彦,1999年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研究员,2001年成为进入欧洲真菌学学术杂志《FEMS YEAST RESEARCH》编委的第一位中国人。


郑儒永的老伴黄河先生也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这对伉俪没有子女,他们携手走过漫长的人生岁月,几乎把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科学事业。夫妻俩平时的生活十分俭朴,但做慈善公益却异常慷慨。2012年至2018年,郑儒永先后3次向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捐款共计30万元,用于贫困脊柱患儿的手术救治。


▲夫妻俩平时的生活十分俭朴,但做慈善公益却异常慷慨。



情系故乡

勉励汕头青少年



郑儒永院士虽然不是在家乡出生及成长的,但她心中始终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2000年,她随潮人同乡会的友人一起回到潮汕,前往成田镇上盐村参访老家的祠堂并与父老乡亲亲切交流。“一辈子没回过家,一看真是感慨万千!”这位年近古稀的女科学家感慨之余,不忘为家乡新一代写下殷殷寄语:“与汕头市青少年朋友共勉:锻炼身体,刻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品德,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记者手记


“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对于为何要倾尽所有设立奖学金,郑儒永院士的寥寥数语让人感动。


郑儒永被人们称为“纯粹的科学家”,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她始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廉。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科研工作中,她都非常节俭。身为功成名就的院士,她从没有在任何地方兼职,也从不拿工资以外的报酬。她脚上的那双旅游鞋一穿就是十多年,对自己如此“小气”的她,向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捐款却一捐就是10万元,6年间先后捐款3次,这一次更是倾尽所有设立奖学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一辈科学家这种高尚品格,堪为后学楷模。


60多年来,郑儒永始终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不断跋涉,其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感人至深,也值得社会各界学习。当前,汕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未来汕头发展的“三四四”总体思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打造区域科教文卫中心,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也已落户汕头并启动建设。在推动特区再出发的新时期,大力弘扬郑儒永等潮籍院士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科研报国”执着精神,对于汕头打造区域科教文卫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汕头日报微信公众号

记者:王开颖

编辑:晓旻、文琛

图片来源:新华视点微博、中科院微生物所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本社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