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守护初心,办好高校思政课

2019-08-26

守护初心,办好高校思政课

  □ 朱文燕

  在今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等八个对立面的统一。这“八个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的基本遵循,也反映了办好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八对矛盾。“干工作就是同矛盾和困难作斗争”,处理好这八对矛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传承和发扬斗争精神,勇担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传承斗争精神,敢于担当奋进。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思政课也是在与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前进发展的。新时代的“斗争”,是一种解决问题与克服矛盾的行为举措与有力行动,一种矢志不渝和善作善成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发生深刻变化的环境与形势,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不断攻坚克难,拓展思政课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空间,使得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得以凸显。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越要向前发展,就越是会触及深层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斗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动员、组织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方式,在党的事业中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斗争的论述,以及淬炼出的斗争精神,也是思政课教师所必须传承的。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培养斗争精神,敢于发声亮剑。矛盾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斗争是促成统一的基本手段。这“八对矛盾”贯穿高校思政课的始终,不仅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影响,而且每对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思政课其他具体矛盾。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及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这需要教师善于区别矛盾性质,形成斗争意识,善于运用斗争方式。一方面,这“八个统一”体现出来的八对矛盾性质是内部矛盾,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思政课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视野、学识、精力等制约下难以充分把握统一这八个矛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素质优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根本标准,指明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也是统一这八个矛盾的路径方向。另一方面,这“八对矛盾”与复杂意识形态环境形成的矛盾性质是外部矛盾,需用积极斗争的方式处理。在社会高度开放的环境中,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刻研判把握形势,抓住问题根本,敢于及时发声亮剑,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较真碰硬,抵制消极影响,善作善成,推动思政课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探索争先。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贯通的,但要根据实践情况有步骤地推动两者贯通,使其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时空需求。一方面,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自身的成长发展需求。当青年学生主动的求知热情被触发出来,思政课教师又能及时敏锐捕捉到,就能与我们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展现八个统一,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构建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通过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设计配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服务八个统一,形成育人协同效应。

  在守护初心的征程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直面矛盾,发扬斗争精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